肺穿刺活检
在业界被戏称为“打地鼠”,
一些难度较高的病灶,
穿七八次才能完成采样
是家常便饭,
医生“手抖”患者“遭罪”。
东方医院最近上线了一款
肺部穿刺手术导航机器人,
照一次CT就能精准定位,
一针完成采样。
这台机器人为啥那么神奇?
▲关注看呀STV视频号看更多精彩视频
由于肺部肿瘤术后复发,
毛女士从老家哈尔滨
专程来到上海求医。
毛女士坦言,三年前在老家医院做过一次术前病理穿刺感到非常疼。此次来上海的原因之一,也是听闻东方医院有了穿刺手术机器人这项新技术。
毛女士:当时我就觉得反复不断进CT,然后调整穿刺针位置,就特别疼。听说用机器人时间短,还没有后遗症,我就觉得放下心了,不那么紧张了。
上午10点,毛女士走进穿刺室,一眼便注意到了搭建在检查床上的环形机架和小型机械臂。它们与床旁的“穿刺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控制台,共同构成了肺部活检穿刺手术机器人辅助系统。
CT扫描确定病灶位置后,医生在CT影像系统里规划出穿刺路径。随后,这些信息立即被传输到手术机器人系统,穿刺手术机器人系统在结合肿瘤坐标、周边血管组织信息,以及医生规划路径等各项信息后,机器臂开始自动运行至目标位置。
10点25分,
在CT影像引导下,
穿刺机器人调整到最佳位置。
10点30分,
医生根据锁定的穿刺孔卡口
放入穿刺针,
穿刺一针完成。
医生顺利提取到了活检病灶。
这是我们刚刚取的标本的位置,很好,周边没有明显的出血和漏气的情况。
专家介绍,
毛女士的病灶紧挨大血管,
加上呼吸产生的移位问题,
用传统方法穿刺
起码要照7、8次CT,
反复调整穿刺针
直至穿进提取活检组织的
最佳区域。
而穿刺手术导航机器人解决了医生手工穿刺时,需要凭借自身对CT影像理解计算三维角度的问题,效率大幅提升。
以前穿刺,其实医生是电脑上看到哪个想穿的位置,画一个路径,这个路径在电脑上是二维结构的,角度在现场得完全靠医生的感觉、以及熟练程度,老医生可能感觉比较好,新医生会觉得非常难把握。
周彩存丨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
研发这样的机器人导航穿刺针,能提高穿刺的精准性,它可以把你的穿刺针固定好了,这样进针下去,十拿九稳。
东方医院介绍,该仪器由肿瘤科周彩存教授团队与松江企业上海金沙贵宾会尊亨每一刻共同研发,临床收费不变,致力于减轻患者痛苦,为肿瘤精准筛查、早期干预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现在发现很多疑似肺部恶性小结节,绝大多数是长在肺外周的,就靠肺穿刺确诊。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厂家共同协作,把这个技术推到基层单位去,对于5毫米6毫米7毫米的肺小结节,医生想穿刺都能穿得到。
这样穿刺机器人
你怎么看?
留言区说说。
记者丨周文韵 乔楚
编辑丨由由酱
视频丨薯条
*微信公众平台视频为新闻透视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新闻透视公众号。
原文来源:新闻透视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GbEnFqHDrW8D-yg5qST8A